隶书名帖之——《曹全碑》简介及高清图片

碑阳正文

君讳全,字景完,敦煌效谷人也。其先盖周之胄,武王秉乾之机,翦伐殷商,既定尔勋,福禄攸同,封弟叔振铎于曹国,因氏焉。秦汉之际,曹参夹辅王室,世宗廓土斥竟,子孙迁于雍州之郊,分止右扶风,或在安定,或处武都,或居陇西,或家敦煌,枝分叶布,所在为雄。君高祖父敏,举孝廉,武威长史,巴郡朐忍令,张掖居延都尉。曾祖父述,孝廉,谒者,金城长史,夏阳令,蜀郡西部都尉,祖父凤,孝廉,张掖属国都尉丞,右扶风隃糜侯相,金城西部都尉,北地太守。父琫,少贯名州郡,不幸早世,是以位不副德。

君童龀好学,甄极瑟纬,无文不综,贤孝之性,根生于心。收养季祖母、供事继母,先意承志,存亡之敬,礼无遗阙。是以乡人为之谚曰:“重亲致欢曹景完。”易世载德,不陨其名。及其从政,清拟夷齐,直慕史鱼,历郡右职,上计掾史,仍辟凉州,常为治中,别驾,纪纲万里,朱紫不谬。出典诸郡,弹枉纠邪,贪暴洗心,同僚服德,远近惮威。

建宁二年,举孝廉,除郎中,拜西域戊部司马。时疏勒国王和德,弑父篡位,不供职贡。君兴师征讨,有率脓之仁,分醪之惠。攻城野战,谋若涌泉,威牟诸贲,和德面缚归死。还师振旅,诸国礼遗,且二百万,悉以簿官,迁右夫风槐里令,遭同产弟忧弃官,续遇禁网,潜隐家巷七年。

光和六年,复举孝廉,七年三月,除郎中,拜酒泉禄福长。沃贼张角,起兵幽冀,兖豫荆杨,同时动。而县民郭家等,复造逆乱,燔烧城寺,万民骚扰,人褱不安,三郡告急,羽檄仍至,于时圣主谘诹,群僚咸曰:“君哉!”转拜郃阳令,收合余烬,芟夷残迸,绝其本根。遂访故老商量,儁艾王敞、王毕等,恤民之要,存慰高年,抚育鳏寡,以家钱籴米粟,赐癃盲。大女桃婓等,合七首药神明膏,亲至离亭。部吏王宰、程横等,赋与有疾者,咸蒙瘳悛。惠政之流,甚于置邮。百姓襁负,反者如云。辑治廧屋,市肆列陈,风雨时节,岁获丰年,农夫织妇,百工戴恩。县前以河平元年,遭白茅谷水害,退于戊亥之间。兴造城郭,是后旧姓及修身之士,官位不登,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,开南寺门,承望华岳,乡明而治,庶使学者李儒、栾规、程寅等,各获人爵之报。廓广听事官舍,廷曹郎合,升降揖让朝觐之阶,费不出民,役不干时。

门下掾王敞,录事掾王毕、主簿王历、户曹掾秦尚、功曹史王颛等,嘉慕奚斯,考甫之美,乃共刊石纪功。其辞曰:懿明后,德义章,贡王廷,征鬼方,威布烈,安殊荒,还师旅,临槐里,感孔怀,赴丧纪,嗟逆贼,燔城市,特受命,理残圯,芟不臣,宁黔首,缮官寺,开南门,阙嵯峨,望华山,乡明治,惠沾渥,吏乐政,民给足,君高升,极鼎足。

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

《曹全碑》部分单字欣赏一

艺术鉴赏

★ 笔法

《曹全碑》笔法具有以下四个特征:

一、笔形经典,丰富多变。从笔画形态来看,其点画、横波、波挑、波磔等各类笔画形态完美,情趣多端,充分展示了成熟汉隶的面貌。从艺术性而言,《曹全碑》的笔画变化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,在不同的字境中,相同的笔画具有不同的变化,这些变化又往往能够顺其自然,没有牵强的痕迹。另一方面,这些多变的笔画也表现出丰富的意趣。

二、圆实活脱,刚柔相济。《曹全碑》的笔画以圆实的篆籀笔意为主,形质极佳,这一点在笔画的起、行、住处,均得到了充分的反映。由于充分利用了中锋与“笔软”之性,其笔性极为活脱,“圆”与“韧”成为其笔画形质的主要特征。但是,此碑笔意并非纯粹的“圆匀”,劲峭与刚健的线形在笔画交错之间时时可见。也正因此,《曹全碑》才具有了遒丽多姿的风貌。更为可贵的是,这种刚柔相济的变化在同一笔画中常能更替而行。正所谓“转折兼用,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”。

三、静中寓动,曲直相谐。参悟《曹全碑》的行笔可以发现,其笔速并不是一味的“匀”与“平”,而是颇具情性。其行笔以稳健为主基调,轻松而匀净,毫无“鼓努为力”般的刻意。但当逢动若脱兔之处,其又斩决果断,绝不拖泥带水,如“供”字的长横。另一方面,书者在处理笔画曲直关系时也颇用巧思,短画多直,长画善曲,直曲相谐,动静自现。正体书属于静态字体,要使得字生动起来,不能表面化地利用行草中的“牵丝”手法,而应合理地处理不同笔画之间的线形关系,使之产生“潜相瞩视”的联系,这才是一条通途。《曹全碑》字中的节奏韵律之美,不仅是由于笔速疾涩造成的,笔画之间的直曲相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
四、轻重相和,提按丰富。除曲直相谐外,轻重相和也是《曹全碑》笔画之美的一个重要特点。以笔形而论,此碑以细线为主调,其细而不弱,虽纤如髭发,但质感却“圆如椽”。另一方面,在细线组合之外,粗笔画的出现也使得整个字具有了出奇的神采。其与细线的搭配颇为和谐,既具有了较大的反差。同时这种差异又能相互和谐,没有一丝突兀生硬的感觉。这一点反映了书者在用笔上具有较高的提按水平。

★ 结体

综观《曹全碑》的结体,有如下几个特点:

一、横向取势,结体扁平。扁平舒展、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,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。《曹全碑》中,凡是能够左右展放的笔画尽量展放,字的两侧充斥着一种横向张力。如“安”字、“告”字,放长波画,字形宽博,而且有很强的动势。“张”字,左边弓字旁的钩画夻力向左伸展,右边长字旁的捺用力向右伸展,该字体势分张,结体启平的特点非常突出。“士”字、“上”字,收敛竖画,展放波画,发展横势。“令”字,收竖画,伸展撇画和捺画,突出横势,字的宽度是高度的双倍。“征”字,将双立人的竖画变为撇画,向左延伸,右边竖画紧缩,延伸波画,该字的宽度是高度的3倍。总之,《曹全碑》中绝大多数字属于扁平结构,横向取势。但是,汉字的结构很复杂,也有些字形体扁高。

二、中官紧收,四周舒展。书法结体有疏密之分,有的是内松外紧,有的是内紧外松。内松外紧是字的中宫(中心)笔画组合间距较大,由于没有放长的笔,字的四周笔画间距相对紧密。内紧外松是字的中宫(中心)笔画密集,由于放长了某些笔画,字的四周笔画之间相对疏散,留下的空白大,《曹全碑》以及后来的柳体都属于此类。《曹全碑》极力收紧中宫,放纵波画、撇画、捺画,即中宫笔画紧密,向四周尽量放纵能够放纵的笔画,形成中敛旁肆的结体特征。

清代包世臣说:“凡字无论疏密斜正,必有精神挽结之处,是字之中宫,然中官有在实画,有在虚幻,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,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,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,则随其长短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。”有些字的中宫很明显,如“平”字,其中宫是在波画与竖画的交叉处,正好在九宫格的中央。有些字的中官不好把握,如“乃”字,无笔处是中宫,是在虚处。

《曹全碑》结体上的中敛旁肆,给原本静稳的结构带来了生气,有了飞动之感。

三、主笔定位,重心多变。因为主笔写得长而重,所以它能够决定字的重心。由于主笔的位置不同,因此字的重心也不固定。《曹全碑》运用主笔突出,其重心变化也丰富。许多字的重心不断互换移位,造成结体上的险绝之势,表现出作者高超驾驭笔墨能力和胆识。有的重心在字的中间,如“中”字和“同”字。有的重心偏在字的右边,如“赴”字,捺画放得很长,该字重心右移。“民”字,将钩画变为捺画,并大胆地展放,好像失重,其实很隐定。有的重心偏在字的左边,如“名”字,放长了撇画,重心左移。“子”字也是如此。

《曹全碑》部分单字欣赏二

★ 章法

《曹全碑》的章法单就正文分布来说,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:

一、纵有行,横成列。《曹全碑》纵看成行,横看成列,布列匀称,自然和谐,静穆润和,严整美观,具有庙堂之气。

二、左右开张,字距大于行距。《曹全碑》的字多取横势,笔画舒展奔放,每个字的两侧,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向外展放,写在方格中就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形式,具有疏朗开阔,从容不迫的整体效果。字距大行距小的格局,产生了横向开张的气势,在字字完美,行列有序的同时,字里行间更为流畅自然。

三、纵荡横涌,静中寓动。《曹全碑》横向取势和重心多变的结体特点,使其章法静中有动,沉稳中寓跌荡。碑中19行文字,纵向看去,字形大多平,间有方正,有的端正,有的左偏,有的右移,一行行看起来像一串串珍珠在摇曳摆动,银光闪烁,姿态亮丽。横向看去,19字为一排,一层层地左盼右顾,荡漾起伏,犹如波澜一样向前涌动。

综观全碑,好似水面上微波初起,浪花闪耀,轻柔的涛声从水面上阵阵掠过,美不胜收。

以下是《曹全碑》高清图片。